第107章-《病娇权臣笼中雀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◎“若有来世,望你我之间,不再这般收场。”◎
    水风自江面上呼啸而过,  带起白浪翻涌。
    萧霁的语声散于即将弥散的晨雾中,带着淡淡的怅然:“我本想等时机成熟,再与你解释。”
    折枝噙泪望着他,  轻声问道:“如今时机可算是成熟?启程之前,您可否告之折枝,您究竟是谁,又为何要如此?”
    萧霁垂眼,  唇畔的笑意苦涩:“自那一场抄家灭族的大祸后,我已忘了自己的本名。”
    他轻笑了笑,  看着折枝,像是看着还未散去的旧朝繁华,语声低缓。
    “前朝覆灭,旧皇室无一幸免,当时簇拥废帝,  誓死效忠的重臣们也纷纷获罪,  男子过十五者斩,  未元服者与女子一同充入教坊司,  赐罪籍,永世不得科举,  不得为官,不得与良籍通婚。”
    “一入罪籍,  永生永世,  便是戴罪之身。”
    折枝抬起的羽睫轻颤了一颤:“折枝明白您的难处——可,可世上也并非只有为官一条通途。您还可以经商,  成为一方富贾。可以开私塾,  教人古琴乐理,  桃李满天下。亦可以云游四方,  成为音律大家——”
    “折枝。”萧霁低低唤了她一声,眉眼间的神情却愈发落寞:“我的父亲曾是前朝右相,我也曾是相府嫡子,有锦绣前程与通达仕途。”
    “曾经见过天光的人,又怎会甘愿一生困在淤泥之中。”
    他低叹出声。
    折枝轻愣,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。
    萧霁上前一步,将视线落在她面上,语声温沉:“折枝,拨乱反正,难道不好吗?”
    折枝缓缓摇头,羽睫低垂:“折枝身为女子,不懂先生所言的乱与正,可是先生,您还记得当初舍粥时见过的流民吗?”
    “他们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,孩童饿得连哭也无力,皆是因一场天灾。”
    “折枝以为,人间最凄惨之事不过如此,可折枝身边的侍女却对折枝说,天灾尚好,还能逃难,人祸才真正会要了百姓的性命。战乱时的情形,典儿卖女,易子相食,比折枝所见惨烈上数十倍不止。”
    “您也曾亲手给他们盛过粥饭,当真忍心看见战火再起,生灵涂炭吗?”
    “只为您与折枝的一己私利。”
    银江畔,是良久的静默。
    一瞬间,像是漫长的十年光影倒转而去。
    他倏然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见折枝的情形。
    那时候她才七岁。
    粉雕玉琢的小姑娘像只小雀似地跟在嬷嬷身后,步履轻快地走进门来,手里还拿着一块未吃完的栗子糕,弯着那双明亮的杏花眸,问他何为古琴。
    那时候,他回答‘古琴有四善九德之说,君子之器,象征正德。因此,琴亦正乐,乃君子之音。1’
    君子正德。
    他无声地笑了起来,有些悲哀。
    不知不觉,已过十年之久。
    当初懵懂的稚童已长成芍药花一般明媚的少女,就这般安静地站在他面前,用他曾经教过的道理诘问他。
    他却已无法如当年一般作答。
    十年,足以令一株幼苗开出动人的花卉,也足以令一人走上歧途,背离本心。
    他已无法回头。
    可无法回头的,又岂止是他一人。
    萧霁阖眼。
    “折枝,你已别无选择。”
    “我令青霜交给你的那包药粉里,除了迷魂散,还有大量的百合粉。”
    “百合粉——”折枝的杏花眸微微睁大了,继而渐渐笼上水雾,眼泪玉珠似地顺着羽睫接连坠下,落在码头坚硬的木板上,一一碎裂:“是,折枝想起来了。折枝在荆县里的时候与您提起过的——折枝不在院子里种百合,是因为哥哥忌口百合,若是误服了,会出大事……”
    她说着渐渐哽咽,将脸埋在自己的掌心里,任由泪水恣意而下。
    “先生,折枝终究是输了。”
    输得惨烈,狰狞,输尽了彼此所有的信任与美好。
    萧霁沉默,眸底的神色却随之复杂了几分。
    他抬手,似想如幼时那般,替她拭去面上泪痕。
    只是指尖尚未碰到她的侧脸,耳畔便是风声一厉。
    萧霁心中骤然一凛,迅速收手回身。
    一支玄铁箭擦着他的衣袍险险而过,‘夺’地一声钉入坚硬的木板之间,尾羽犹自颤抖不已。
    萧霁立时抬眼望向来路。
    无数暗卫与弓箭手自薄雾散处现身,已将这狭小的码头团团围住。
    为首的男子高居马上,玉冠束发,剑袖骑装,手中的玄铁重弓上,弓弦仍在震颤。
    “谢钰——”
    第(1/3)页